这段时间我疯狂改(🍩)车,并且和朋友开了一个改车的(🧡)铺子。大家觉得还是车好,好的车子比女人安全,比如车子不会将(🐊)你一(🥟)脚踹开说我找到新主人了;不会在你有急事情要出门的时候(🈹)花半(🔡)个钟头给自己发动机盖上抹口红;不会在你有需要的时候对(🔦)你说我正好这几天来那个不能发动否则影响行车舒适性;不会有(😍)别的威武的吉普车擦身而过的(🤪)时候激动得到了家还熄不了火;不会在你激烈操控的时候产(🎋)生诸(🌹)如侧滑等问题;不会要求你三天两头给她换个颜色否则不上(🙃)街;(🥚)不会要求你一定要加黄喜力的机油否则会不够润滑;不会在(📂)你不小心拉缸的时候你几个巴掌。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花钱买她,然后(🕙)五千公里保养一下而不是每天(📗)早上保养一个钟头,换个机油滤清器,汽油滤清器,空气滤清器,两(♑)万公(🏮)里换几个火花塞,三万公里换避震刹车油,四万公里换刹车片,检(🍝)查刹(🥊)车碟,六万公里换刹车碟刹车鼓,八万公里换轮胎,十万公里二手(📏)卖掉。
关于书名为什么叫这个我也不知道,书名就像人名一样,只要听(🚔)着顺耳就可以了,不一定要有意(🛸)义或者代表什么,就好比如果《三重门》叫《挪威的森林》,《挪威的森林(⏮)》叫《巴(🍝)黎圣母院》,《巴黎圣母院》叫《三重门》,那自然也会有人觉得不错并展(🧝)开丰(🏏)富联想。所以,书名没有意义。 -
我喜欢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赛(🔫)车这个东西快就是快,慢就是慢,不像所谓的文艺圈,说人的欣赏水平(🖐)不一样,所以不分好坏。其实文学(💰)这个东西好坏一看就能知道,我认识的一些人遣词造句都还停(🅱)留在(💀)未成年人阶段,愣说是一种风格也没有办法。
我说:你看这车你(🛂)也知(🍣)道,不如我发动了跑吧。
到了上海以后我们终于体会到有钱的好(🐎)处,租有空调的公寓,出入各种酒吧,看国际车展,并自豪地指着一部RX-7说(❌):我能买它一个尾翼。与此同时(🆔)我们对钱的欲望逐渐膨胀,一凡指着一部奥迪TT的跑车自言自语(🕤):这(🐓)车真胖,像个马桶似的。
第一次真正去远一点的地方是一个人去(👆)北京(👡),那时候坐上火车真是感触不已,真有点少女怀春的样子,看窗外(👃)景物慢慢移动,然后只身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,连下了火车去什么地方都不知道。以后陆陆续续坐了(🕯)几次火车,发现坐火车的诸多坏处,比如我睡觉的时候最不喜欢(🔪)有人(🤚)打呼噜,还有大站小站都要停,恨不得看见路边插了个杆子都要(👯)停一(⛩)停,虽然坐火车有很多所谓的情趣,但是我想所有声称自己喜欢(💻)坐火车旅行的人八成是因为买不起飞机票,就如同所有声称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只要能挪动就可(👒)以不必追求豪华舒适品牌之类的人只是没钱买好车一样,不信(🔬)送他(🌥)一个奔驰宝马沃尔沃看他要不要。
我的朋友们都说,在新西兰你(🎒)说你是中国人人家会对你的态度不好。不幸的是,中国人对中国人的(👥)态度也不见得好到什么地方去。而我怀疑在那里中国人看不起的也是中国人,因为新西兰中国人太(📰)多了,没什么本事的,家里有点钱但又没有很多钱的,想先出国混(😓)张文(🎻)凭的,想找个外国人嫁了的,大部分都送到新西兰去了。所以那里(✖)的中国人素质不见得高。从他们开的车的款式就可以看出来。
车子不(🐟)能发动的原因是没有了汽油。在加满油以后老夏找了个空旷的地方操练车技,从此开始他的飙车生(❌)涯。
最后在我们的百般解说下他终于放弃了要把桑塔那改成法(😩)拉利(🚸)模样的念头,因为我朋友说:行,没问题,就是先得削扁你的车头(🚛),然后割了你的车顶,割掉两个分米,然后放低避震一个分米,车身得砸(⚡)了重新做,尾巴太长得割了,也就是三十四万吧,如果要改的话就在这纸上签个字吧。
所以我现在只看(🕖)香港台湾的汽车杂志。但是发展之下也有问题,因为在香港经常(🚊)可以(🥨)看见诸如甩尾违法不违法这样的问题,甚至还在香港《人车志》上(🎏)看见一个水平高到内地读者都无法问出的问题。
Copyright ? 2009-2025